首页 | 父母必读 | 疾病防治 | 护理知识 | 早期教育 | 胎教 | 育儿指南 | 食谱菜谱 |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指南 > “子不教 父之过”:古代父亲的三大教子之道

“子不教 父之过”:古代父亲的三大教子之道

作者:王素绚来源:网络2017-6-22 7:58:31
“子不教 父之过”:古代父亲的三大教子之道

《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古代社会,父亲作为责无旁贷的“一家之主”,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更多偏重于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其中很多道理和智慧,都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一、做人立品,躬行仁义

对于品德修养的学习是古代父亲教子的第一课。

儒家的教育把道德教育摆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就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和今天“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古代父亲们的教育观众,对于知识的学习,是远远排在道德修养之后的。

清代大学士张英家训《聪训斋语》中屡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读经书,修善德,慎威仪,谨言语。”在这种道德修养中,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与人为善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他在教导后来成为大学士的儿子张廷玉如何为人处世时,说:“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能处心积虑,一言一动,皆思益人而痛戒损人,则人望之若鸾凤,宝之如参苓,必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其才华和怪诞为世人所知。他也十分重视对子女品行修养的教育,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郑板桥专门给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在古代,读书对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今天。但是古代的父亲们知道,比起死板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待人接物的胸怀格局对于正确人生道路的选择才是决定性的。

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在给唐太宗的谏书中就写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安逸的日子里不忘以处危境之心警戒自己,在富足的时候不忘以俭朴之心戒除过多的欲望,也是中国古代父亲们时刻提醒自己子女谨记的道理。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俭以养德”的道理。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北宋司马光教子的核心思想也是“俭朴”二字。当他看到儿子在读书时用指甲抓书页,便耐心地教导他要爱护图书。司马光虽官居高位,但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他训诫儿子“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时刻提醒他们要以俭朴为美,切不可奢侈腐化。在司马光的教诲下,其子司马康从小便以俭朴自律,勤奋好学,后来成长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古代父亲们教育子女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除了出于爱惜财物的目的,还在于让孩子们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沦于当下的安逸而放松对自身的警惕,最终导致自身乃至家族的败亡。

三、勤学苦读,读书为上

东汉时期流传一句民谣:“遗子黄金满,不如教子一经。”读书是会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的事情,孩子如果能够立志读书光耀门楣,是比多少黄金美玉都值得珍惜的事情。《增广贤文》里有一副对联:“留物与儿孙,未必黄金美玉;立世靠自己,定当品高学优。”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官至给事黄门侍郎,他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遵循着“读书为上”的原则。北齐灭亡后,颜之推被迫举家迁徙到长安,朝无禄位,家无积财。面对窘迫的生活,他的长子颜思鲁因为自感不能奉养双亲而内心愧疚,想要放弃读书,先以养家糊口为重。颜之推听罢,语重心长地说道:“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褐,我自欲之。”他认为,做儿子的把供养双亲的责任放在心上是对的,但做父亲的更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来教育子女。子女如果能够努力读书,继承祖上的基业,即使是粗茶淡饭、粗布短衣,做父母的也是心甘情愿的。

在古代,读书人是很受人们尊敬的。获取财富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懂礼节、明事理、知进退的人,使自己的家族受到世人的尊敬,读书还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 2009-2030 okmm.cn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2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4号